“国字号”话剧《大宅门》11月20日亮相上海

时间:2020-11-19 | 编辑: zxx | 来源:新民晚报

摘要:11月20日-21日,“国字号”话剧《大宅门》将作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今年话剧板块的压轴大戏隆重登场,一段社会、人生恩恩怨怨、生生死死饱含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即将展开。


2001年,陈宝国的白景琦、斯琴高娃的白文氏、刘佩琦的白三爷、何赛飞的杨九红……电视剧《大宅门》在央视首登荧屏,一举创下收视率神话,这段深宅大院里的往事,已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。12年后,由电视剧导演郭宝昌亲自执导、中国国家话剧院创排,话剧版《大宅门》于2013年终于诞生。排演多年来,话剧版《大宅门》仍口碑爆棚,在演出足迹所到之处均一票难求。现在,话剧《大宅门》将再一次重启它的旅程。11月20日-21日,“国字号”话剧《大宅门》将作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今年话剧板块的压轴大戏隆重登场,一段社会、人生恩恩怨怨、生生死死饱含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即将展开。

《大宅门》是郭宝昌的命

《大宅门》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,成为经典,不得不提到该剧的导演兼编剧郭宝昌。郭宝昌曾说,他一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,就是把这个形象呈现给观众。因此他认为,《大宅门》就是他的命。

剧中的百草厅以鼎鼎大名的百年中药老字号“同仁堂”为原型,所再现的百年风云故事,正是郭宝昌的家族史。郭宝昌自幼在大宅门里成长,整个大家族里的恩怨情仇,几度兴衰他都是耳闻目睹、亲身经历。他曾经在节目中表示:“我生活在宅子里几十年,我写的这上百个人物,都是我身边一起生活过的、我亲眼所见的,也都是跟我打过交道的”。

16岁那年,郭宝昌开始动笔书写以“同仁堂”为故事原型的作品《大宅门》,经过一次又一次无情的修改,手稿4次被烧毁,历经40年艰辛方才完成。最终因他的执着,《大宅门》成了中国戏剧史上无法逾越的经典之作。观众们通过电视剧,随着白七爷走过青年、中年、壮年与暮年,身边的女人从二老太太白文氏到大太太黄春、姨太太杨九红、二太太香秀,时经清末、民国、军阀混战、解放时期的浮沉变化,种种目不暇接的变更让时空流转的洪流更加凶猛,爱憎在其中挣扎得越发入骨,但戏面上又有着京腔京韵的气定神闲。

2013年,郭宝昌执导出了话剧《大宅门》。他坦言:“自幼向往话剧舞台,对这块变化万千的方寸之地充满了敬畏,但始终无缘进入,这次了了个心愿。”

两小时浓缩百年浮沉

将一部电视剧改成话剧,《大宅门》有着幸福的烦恼。原作经典桥段太多,取舍成了关键。为此,主创团队动了很多脑筋。他们不光担心观众的接受度,也担心演员的接受度。正如郭宝昌所说:“演员面对这样的戏很容易就会变成模仿电视剧里的人物。那就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了,艺术就是要有个性,有独特的东西才珍贵。所以我一开始就和演员说,我想做一个全新的东西,不想翻刻一遍电视剧。”

于是,话剧版《大宅门》把白家的精彩故事浓缩在短短两个半小时中。话剧版虽和电视剧版是同一部作品、同样的戏眼和人物,却让人仿佛在另一个平行时空的洪流里,随着解放时期的浮浮沉沉看到另一个白家。从18岁到80岁,演绎白景琦的跌宕一生。人物的气节依然如故,核心的戏眼依然如故,但精简的故事更有一种让人无处走神的浓度。剧院中响起的郭宝昌串场词,既承上启下,又勾勒人物、渲染气氛,从戏剧技巧的角度来讲,还能起到间离作用,让观众反复出戏入戏。剧组不仅沿用了电视剧中赵季平创作的原声音乐,恰当地烘托了剧情氛围,更是加入了不少京剧元素,让人在历史与现实交错中,看到、听到炎黄子孙大义凛然的气节与铮铮铁骨,以及风流潇洒和狂放不羁的人性。

作为10月下旬以来推出的四个重磅大IP话剧的最后一部,《大宅门》的上演也将标志着东方艺术中心新演出季在今年的完美收官。从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到《大宅门》,我们目睹了书中、电影中的精彩故事变成“现实”,也对不同的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怀。让人期待的是,明年还有多部大IP的明星话剧将要登场。


免责声明: 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,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,与爱特豆无关。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有误,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,文章仅作参考。

关注爱特豆:
扫描下载APP
发布活动、参加活动,
影视类活动抢票神器!
关注订阅号
随时查看影视最新资讯
权威,及时,有情怀!
相关文章:
评论一下

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: 010-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kefu@itedou.com
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注册入口 | APP下载 | 寻求报道

Copyright © 2015-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  京ICP备15044288号-2   京网文[2018]4740-381号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