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原同名诗集改编话剧《九歌》登陆国家话剧院

时间:2021-10-11 | 编辑: itedou. | 来源:新京报

摘要:202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邀请剧目之一,由闫小平编剧、导演,取材于屈原同名诗集的话剧《九歌》于10月8日至10日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上演。


202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邀请剧目之一,由闫小平编剧、导演,取材于屈原同名诗集的话剧《九歌》于10月8日至10日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上演。

众所周知,《九歌》是战国时诗人屈原对民间谣曲的重新创作。此次,编剧闫小平则大胆地把故事重心从远古神话转变成对未来的想象,以两个女孩的“相怜相杀”为主线,胆大妄为的“少司命”穿梭时空,一次次“撞见”情感炙烈的少女湘君。在编剧闫小平看来,“相遇”不仅是戏的核心,也是《九歌》创作的内在方式。它没有直接演绎屈原原诗,而是重新体认那些根植于诗歌内部的情感细节,也思考传统故事如何重新与当下建立关系。

《九歌》创作于2020年。作为疫情后最早一批上演的新剧目之一,《九歌》从中国文脉出发,寻找民族精神,希望发轫于疫情之内,思考于疫情之外,引发大家关于未来的更多思考。闫小平坦言:“这个剧本最初的写作非常个人,没想过要演出,不觉得谁会喜欢这么奇怪的东西。但它在《新剧本》杂志、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、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帮助下,迅速得到发展,被很友好地呈现了出来。”两位女主演李米粒、张莹雪一个在武汉求学多年,一个在武汉出生长大,对于2020年有着特殊的切肤感受,读剧本的阶段就数次落泪。

剧中,被祭祀的自然神成为人工智能,被赋予的任务是永久服务世界,并被遗留至未来。传统神话用这种方式进入到多样现实并存、交叠互动的异质空间时代,故事也从再现转向了创造。舞台上,金属框架与炫彩材料的对撞,射着诡异的光。和彩色气球的轻盈形成强烈对比。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舞美设计师张植程在听取导演构想后,试图构建大灾变之后的极远未来,人们只保留着对前代文明的碎片化回忆,并用这些碎片重塑他们观念中的神。舞台被营造成一个时光废墟中的短暂幻梦,也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小绿洲,保留着人类最后一丝温情的光明。如果再不携手面对困难,珠帘破碎、天地倾塌。

据了解,国家话剧院小剧场第一次将底幕与后台在演出中彻底打开。剧中大量巧妙使用各类气球和织品道具,代表生命、海水、太阳等意象。演员用白色气球表演“孩子”、用大幅深色蓝绸表演海水、用金属珠帘表演女性身体等,做了许多刚柔并济的表演,既有力量感,又有造型美。突破小剧场的条件制约,加强了艺术表现力。演员王继涛长期因“京味戏剧”“现实主义题材”而被观众熟知,此次为了出演《九歌》“王”这一角色,他从造型开始挑战自我,试图用传统“范儿”演出一个立体复杂的“王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九歌》此次上演还引起了青年科学家们的关注。清华大学媒体实验室Zing团队对《九歌》全程进行8K超高清数字化拍摄,运用包括实验室最新成果在内的智能制作系统,记录创作过程与舞台演出。据介绍,《九歌》中的未来色彩与古典意味,使他们有兴趣将最前沿的实验室技术与文化创意联系起来。未来,双方将根据数字化媒体内容传播形式,共同探索优质演出内容智能化、数字化与新媒体需求相结合的创新方式。


免责声明: 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,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,与爱特豆无关。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有误,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,文章仅作参考。

关注爱特豆:
扫描下载APP
发布活动、参加活动,
影视类活动抢票神器!
关注订阅号
随时查看影视最新资讯
权威,及时,有情怀!
相关文章:
评论一下

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: 010-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kefu@itedou.com
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注册入口 | APP下载 | 寻求报道

Copyright © 2015-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  京ICP备15044288号-2   京网文[2018]4740-381号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