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乐剧《天堂树》:探索原创民族音乐剧之路

时间:2016-12-16 | 编辑: mianmian | 来源:光明日报

摘要:12月9日,原创音乐剧《天堂树》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内演出。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的一个艺术实践项目,《天堂树》不仅是师生们在校期间的一份学习总结,也是他们在中国原创音乐剧道路上的一次探索。


“它是树,是山顶那棵根到碧海,叶翠苍天的不枯之树。它是魂,是民族儿女忠肝义胆、壮志豪情的不灭之魂。它是根,是华夏子孙团结一心、自强不息的不朽之根……”悠扬动听的歌声萦绕在观众耳边,久久不散。12月9日,原创音乐剧《天堂树》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内演出。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的一个艺术实践项目,《天堂树》不仅是师生们在校期间的一份学习总结,也是他们在中国原创音乐剧道路上的一次探索。

《天堂树》剧照

佳作从群众中来

在我国近代革命历史中,有一群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少数民族革命者。《天堂树》取材于民国时期黔西南贞丰“辛亥十七勇士”的故事,讲述了勒嘎等七位年轻人,追随辛亥革命的先驱英勇斗争的成长过程。“英雄是时代闪亮的坐标,他们凭借自己一腔热血和信念去革命,歌颂英雄,其实歌颂的是精神。”《天堂树》总导演、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张永庆描述他的创作初衷,“给年轻人树立正能量,让年轻人爱自己的国家,爱自己的民族,爱自己的事业。”

好的文艺作品是民族精神的火炬,是时代前进的号角。坚持文艺“从群众中来”,首先要坚持取材从群众中来。如何创作出一部音乐剧中好的音乐,搭建出“音乐大厦”,不是拍脑袋就想出来的,《天堂树》音乐总监李辉带着演员多次深入贵州采风,作为贵州人,他骨子里对这片山水的热爱,让他的音乐更贴近故事原型的内心,他大量吸取了布依族、彝族、侗族、苗族民歌方面的养料,积累了十几年的素材,为这部音乐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苗族的飞歌,彝族特有的“抖嗓”在这部音乐剧中都有完美的体现。“印象很深的是当地老百姓拿着镰刀抱着土豆就能歌唱,声音如天籁一般的好听,这些都是我创作的灵感。”李辉说。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文艺的源头活水,正是热火朝天的生活。

讲好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

创新是文艺的生命。“音乐剧从西方来,我们之前很少涉及少数民族,《天堂树》角度相当独特。”剧作人关山这样评价《天堂树》。音乐剧作为一种“舶来艺术”,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,才能落地生根。出生在戏曲家庭的导演张永庆,打小就知道什么是唱、做、念、打的艺术表演形式,《天堂树》将音乐剧这种外来艺术样式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结合,讲述辛亥革命英雄,体现多彩的民族风俗、热切的人文关怀。“创作过程很艰难,不是复制别人的作品,是从无到有,但是这个过程我们很享受。”张永庆说。

音乐剧需要市场,如何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,让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当代审美需求?《天堂树》中包含丰富的少数民族的元素,中国传统文化强调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的意象美,在这部剧中有突出体现。同时,整部剧的音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歌,而是多以摇滚乐、爵士乐、说唱等通俗流行乐形式呈现给观众。观众杨翼看完《天堂树》之后对记者说:“很震撼,非常精彩,来得很值,特别好看。”

“重塑中国文化形象成为今天的时代课题,作为一名老师,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从专门走向综合,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教育模式。”张永庆说。《天堂树》是一部教学作品,教师们与学生们在文化、音乐剧经典和个性三个领域之间展开不断的游走、探索、冒险。为了防止高校文艺教育被绑在技术的战车上,需要从理念上加以革新。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,学专业技能的同时,也应该让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,这才是教育的根本。老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,欣赏那些流淌在生活中的文艺宝藏,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。


免责声明: 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,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,与爱特豆无关。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有误,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,文章仅作参考。

关注爱特豆:
扫描下载APP
发布活动、参加活动,
影视类活动抢票神器!
关注订阅号
随时查看影视最新资讯
权威,及时,有情怀!
相关文章:
评论一下

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: 010-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kefu@itedou.com
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注册入口 | APP下载 | 寻求报道

Copyright © 2015-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  京ICP备15044288号-2   京网文[2018]4740-381号

X